警惕的“高糖分”食物,肥胖型糖尿病更危险
2020-06-17 15:22:34 来源:
昨天看到一条微博:#一查才发现卡路里高的美食#
点开评论,真实令我感到迷惑了。
饮料一箱一箱搬回家,一天一瓶打底,这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吗?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2019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全球共有4.63亿糖尿病患者。
其中中国有1.164亿患者,名列世界第一。
也就是说,每11个成年人(20-79岁)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是中老年人才有的病,生活中患糖尿病的年轻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都说中国成年人,一半有血糖问题,一半不知道自己有血糖问题。
而那一半人不知道自己血糖异常的人,还在胡吃海喝,不断加重自己的病情。
糖尿病本身并不算什么重病,但糖尿病能够引发多米诺骨牌一般可怕的并发症。
哦对,还有肥胖。
肥胖和糖尿病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很多肥胖者都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因为胖子更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
为满足代谢的要求,胰腺就必须分泌比正常量高出5-10倍的胰岛素。
反过来,因为胰岛素抵抗现象的存在,导致了血糖的升高,但不会影响胰岛素将血糖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
于是糖尿病人就会变胖,而且别的不胖,只胖肚子!
你走街上,看到那些挺着啤酒肚的中年秃头男,九成九都有血糖问题!
最值得庆幸的是,糖尿病早起发现是有可能治疗的。
常见糖尿病的只能靠保守治疗和打胰岛素;
治疗方式,如何治疗?
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未分化细胞,
再生医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是间充质干细胞,简称MSCs。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以及分泌多种因子参与损伤的组织与器官修复和再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
大量的试验和临床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或特定诱导条件下,
可分化为胰岛β细胞,同时促进巨噬细胞M1向M2转化,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促进胰岛再生,
伴随血糖的改善,使胰岛和β数目再生,
干细胞其分泌效应改善了损伤环境,促进损伤胰岛的a细胞和b细胞转化,达到修复损伤胰岛的目的。
没得病的,就要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开始注意预防。
而那些能引起我们血糖疯狂飙升的罪魁祸首,有时候往往就藏在我们的饮食习惯里面。
生活中那些意想不到的高糖分食物,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概念:
不甜≠低糖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火龙果吃着没西瓜甜,但糖分是西瓜的3.75倍。
因为火龙果里都是葡萄糖,而西瓜里都是果糖和蔗糖,从甜度来看,果糖>蔗糖>葡萄糖。
还有山楂吃着不甜,但含糖量高达22%。
因为山楂含有一种叫做山楂酸的有机酸,把甜度中和掉了。
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就好方便下手了。部分水果
红枣、香蕉、芒果、梨、甘蔗
网上有很多关于水果会不会长胖的文章,但其实这真是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三天三夜也看不完,
需要具体分析到每种水果的热量、含糖量、升糖指数等等,而这些数据往往又因为品种、出产地的不同出现差异。
而且有的水果吧,虽然热量或糖分很高(比如牛油果),但又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吃了对人体有好处。所以怎么吃水果,还是决定于大家怎么选择。
当然,减肥期还是尽量注意三点原则:低热量、低含糖量、低GI值。红枣甘蔗什么的就不要吃了。
酸奶
真正的酸奶会酸到你掉牙,所以市面上大部分酸奶都会添加大量的糖分和香精,容易导致长胖。
相比之下,希腊酸奶糖分更少,热量更低,很多健身的人就很喜欢吃这种,
大家挑选的时候尽量擦亮眼睛,不然就辛苦一点自己在家做。
豆奶粉、藕粉、核桃粉、芝麻糊
为了去除五谷杂粮特有的“土腥味”,以及增加口感,厂家往往都会在这类食物中添加大量的糖分。
同时,为了让这些糊粉更容易搅成“糊糊状”,里面还会加一些淀粉和糊精,让你喝完后血糖飙升。
沙拉酱、海鲜酱、番茄酱、芝麻酱
事实上,只要有甜味的调味料,含糖量都不低,因为都少不了用蔗糖调味。
特别是番茄酱,因为番茄本身带酸味,需要较多糖去中和味道。
浓缩果汁与原果汁相比,水分减少,体积至少减少到原果汁的一半,营养素密度增加,喝一口顶两口,
同时含糖量也至少升高了一倍。而且水果榨汁后丧失大量维生素,还不如直接生吃水果划算。
山楂、话梅,你以为吃起来酸酸的东西就没糖吗?
其实有的酸味食品含糖量反而更高,因为本身含有较高无机酸,为了保持口感的酸甜适宜,在加工的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糖。
有的山楂片中的糖份高到商家不敢标含量。
而话梅中的糖含量也不示弱,一般排在配料表第二位,仅次于梅子。
运动饮料
运动饮料可以为我们快速补充能量,这些能量就来源于糖和咖啡因。
速溶咖啡
咖啡本身不含糖,但很多商家为了提升口感,增加其融化速度,就会加很多糖分。
怎么样?看完是不是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日常中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多!
建议每天摄取的添加糖不可超过25克。
很多人以为自己根本没吃这么多糖,事实上,一罐可乐就含有35克的糖,已经超标了。
所以学会看配料表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对自己吃下的东西有所了解,才能保持健康。
所以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应该警惕的“高糖分”食物,小心小心,远离糖尿病。